我們這一代都很注重親子關係,我們的上一代,在還未有親子關係這個term出現之前都有在親子,只是方式不同、活動不同。相反,我們學會了親子,又有否主動以這種「親子」關係回饋上一代來親老?
趁著早前的清明節,我放下兒女媽媽的身份,回到老爸身邊做個女兒,「帶著」老爸「回鄉」祭祖,這趟親老旅程讓我有很深的感受。
我爸的老家在廣州,我十歲才第一次到訪,數十年來,我到過不下十次,一切的事物都彷佛停留在某個時空,時光在這裡好像走得特別慢。我對上一次回到這裡,已是9年前的事。
9年前後,外面世界周遭理境都變了很多。身處這個鄉間,變的沒想像中那麼多,走在青磚牌坊與青磚紅磚屋之間,舊式的木門、揮春、單車、木椅,村中的街道依舊,只是親人們都老了,後代為舊地添了現代感,門牌添上了QR code,現代傢私進駐了祖屋,祠堂前放置了兒童遊樂設施,孩兒們反而比前多了。小時候「返鄉下」的記憶仍瀝瀝在目,但又彷佛過了世紀。
「返鄉下」大概是我這輩大部份人的記憶,儘管你我鄉下各不同,但這應該是很多人曾經擁有的親子旅程。這輩以後,還會有「返鄉下」這回事嗎?如果是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一群,這種旅程很大機會不復再。我的孩子有部份越南血統,回鄉大概是要回到越南去,記憶又不是我回廣州的那回事。
看著老爸那有點佝僂的隻影,想起有我媽一起回鄉的日子,萬般滋味在心頭。在鄉間我們所住的那所後建房子裡,衛生設備當然無法與香港的家相比,但滿眼放著我媽帶回去用的餐具、枱布、被舖、裝飾,還有我媽細心寫上的用品標籤,有一種回到兒時的家那種感覺。
我和大哥和老爸三人回祖屋,祭祖,與鄰居聊天,與近廿、三十年沒同枱的親友飲茶吃飯,聽老爸說著舊事,一些舊人舊聞,煞是有趣。自小聽老爸說他年少年輕年青的事蹟,與某朋友如何如何,但卻少聽他與媽相識的全盤故事,人物關係圖總是太複雜,連不上線。這次只我們三人,傾談時間多了,我和大哥多次相視而笑,帶點驚訝,把人物關係弄清,線連上,突然把整個老爸在家鄉離鄉前後與媽相識的事弄個清楚明白。
曾經,我參與一個香港家庭服務機構的長者回憶故事計劃,走訪數位長者把他們生平事蹟以文字記下,集合其他作者義工所寫的長者故事出版成書。今天,或許我應計劃為我爸記下這一章。
活過古來稀已屆耄耋這個年紀,老爸的同輩要走的走了,部份仍尚在生的卻在加拿大。這個暑假,肩負重任,望能完成老爸一個心願,到加拿大這個他從沒到過,但一生總是與它擦身而過的地方走一趟,三代人親子親老之旅來尋找故事的源頭- 我爺爺和一總親友在彼邦生活的痕跡。
一趟「返鄉下」的旅程,感受良多,願大家都珍惜與家中長老的每一分每一秒和每一個故事。心,總覺得是在與時間競賽,盼望想做的要做的都可以如期實現,不留一點憾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