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.17.2018

到底怎樣才算是為孩子著想?

為人父母,除了供書教學,還要培育人格和滋養他們的成長,這些工作深藏著智慧,要做得好,一點也不簡單。

最近與好友相聚,談天說地,當中不乏養育孩子的分享點滴。友人娓娓道來她與孩子們的故事,大概是家中長女聰明求知熱切,幼子卻稚氣非常像不太懂事,於是家中上下各人從小熱心幫忙幼子擋駕,以不逼迫的方式處理各項事情,免於幼子費神動腦筋;但這卻原來在無形中窒礙了幼子運用思考,形成一種思考上的倚賴,讓所有人誤以為他天資不聰敏對學習不敏感的看法,經專人指點和一輪費盡心神的心態和行為調整後,才能重新啓發幼子的思考,終見孩子在六歲前後一夜成長,重新起飛。

這事其實很貼身,主角可以換作是我和我的孩子,令我重新思考培育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怎樣才算是協助孩子成長的最好方法?徹夜反思:我又有沒有犯上同樣的誤解?

這一代的父母,一般都有幸在較穩定的社況下成長,接觸知識和接受教育的機會較多,加上網絡迅速發展,資訊一下子爆炸,親子理念的百家學說共冶一爐,各有各道理,到底那一種才是真理?

孩子小的時候,我很沉醉於有關蒙特梳理的說法,很喜歡當中以真人真事和生活體驗來給予孩子掌握不同概念的說法,又要讓孩子走在前面,大人走在後面作觀察和扶持的理念。至今,我也比較傾向奉行這套。其他的學說,有的主張不要插手孩子的事,孩子事孩子了;有的以大自然作前題,野孩子的方式學取求生技能中成長。孩子大一點,大家在說教育應怎樣怎樣,有人主張玩樂就是學習,有人相信不強迫就能愉快學習,有人相信要有框架地學習才能助學童成長,因此活動教學、森林教學、玩樂教學、傳統教學百花齊放;看得多,聽得多,愈發現其實那一家的親子學說都有它的道理,學懂怎樣配對孩子應用才是王道。

孩子的性格和資質如何,有時即使是最貼身的父母也不能單憑肉眼觀察可以掌握。原來,觀察不限於孩子的本身,就連家庭結構,各人在家中的行為我們也應好好審視。當我們以為很了解孩子,以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方法來保護和協助他們成長,怎料到頭來才發現自己一路在限制孩子的發展,好心做壞事,多傷心。有時候,自己身處其中太難發現問題所在,求助專業實有莫大幫助,但當然解鈴還須繫鈴人,家中各人的調整配合才能扭轉局面,有助孩子重回正軌成長。作為家長,這個發現的過程很痛心,但卻十分寶貴。

相信友人的孩子有天回看這一章,也得好好感謝父母的發現,使他人生中有了這一個強而有勁的轉捩點。

為人父母真不簡單,生怕拔苗助長,又怕過份保護。當中還有很多的學問要邊走邊學。

父母們,一起努力吧!

日月媽媽 Mama Day&Nigh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