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.30.2018

好書推介《洋相》- 小學生的餐桌禮儀

看著兒子女兒狼吞虎嚥的食相,我問:「平日在學校吃飯,老師會提醒同學吃飯的禮儀嗎?」兒子擰擰頭。我明白學校其實無暇關顧,可以想像二十五分鐘的午飯時間,老師又要食飯,又要檢查學生飯盒的浪費程度,已經忙不過氣來,還要兼顧禮儀的話,老師應該不用吃了。

自從小學全日制後,學童午膳營養備受關注,餐單的選擇,食材新鮮與否,合不合乎食物營養金字塔等話題,持續了二、三十年,但似乎並沒太多人關注到學童的吃飯禮儀的部份。

或許有人會說:「衣食足而後知榮辱,倉廩時而後知禮義」,我認同這點,但同時也相信這些禮儀基礎不早一點灌輸,到長大知恥才來改壞習慣,實有點遲。況且,學童們的狀況一般不在於温飽的邊緣,他們值得知義多一點。

最近在書店看到這本舊書《洋相》,才發現這書已出版28年,難得的是早兩年才推現在的插畫版。正所謂「禮多人不怪」,本地說禮儀的書不多,這本蕭芳芳的作品肯定是必修課。縱然家裏已有一本舊版,還是乖乖掏了腰包把插畫版買下來。

 

從小到大,我父母也很重視教導禮儀:吃飯習慣、待人接物、衣著談吐⋯⋯要的不是彰顯身份,而是要舉止得宜,況且我們都只是尋常百姓。當中,特別嚴厲的是餐桌上的舉止— 吃飯前先叫人、細嚼慢嚥、合嘴慢嚼、筷子餐匙不含嘴裏、夾餸不能飛象過河、雙手都要在桌上、手不托腮等等⋯⋯;進一步的,還要主動為別人添茶、請客人先起筷。小時候,總覺得這些禮儀好煩,想家人幫忙夾餸,總是要把「請」、「哥哥」、「可不可以」、「幫我」、「夾(餸)」呀?重覆連成句子、缺一不可。長大後才發現,這些成長點滴和交友很可貴。從來吃飯都是一種外交,不管是東西方禮儀,都是雙方加深認識的首要場地。

「洋相」中提及的是西方禮儀,絕對沒有不合時宜。雖說西方比較開放、率性較為隨意,但說到禮儀,早就植根於生活中,是一種日常和常識。從西方這套完整的用餐禮儀開始,套用在中餐,只有過之而無不及。雖說是洋相,卻不代表祟洋;反之,不懂的就會「大出洋相」。

這本插畫版,是入門教導孩子餐桌禮儀的恩物,內容由淺入深,例如:不同的三角形麵包的吃法,書中以插圖形式表達,那種吃法較美觀合宜一目了然。又有餐巾的摺法和坐姿的插畫演繹,更容易解釋何謂禮儀。

相隔20多年,還要再版加插圖,其需求和市場價值可想而知。潮流會過時,禮貌卻永遠都合時宜。這既然是家教之一,就要好好重視從家開始。為避免孩子們大出洋相,我也要與孩子加緊共讀,學好餐桌禮儀。

日月媽媽 Mama Day&Night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