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.30.2018

好書推介《洋相》- 小學生的餐桌禮儀

看著兒子女兒狼吞虎嚥的食相,我問:「平日在學校吃飯,老師會提醒同學吃飯的禮儀嗎?」兒子擰擰頭。我明白學校其實無暇關顧,可以想像二十五分鐘的午飯時間,老師又要食飯,又要檢查學生飯盒的浪費程度,已經忙不過氣來,還要兼顧禮儀的話,老師應該不用吃了。

自從小學全日制後,學童午膳營養備受關注,餐單的選擇,食材新鮮與否,合不合乎食物營養金字塔等話題,持續了二、三十年,但似乎並沒太多人關注到學童的吃飯禮儀的部份。

或許有人會說:「衣食足而後知榮辱,倉廩時而後知禮義」,我認同這點,但同時也相信這些禮儀基礎不早一點灌輸,到長大知恥才來改壞習慣,實有點遲。況且,學童們的狀況一般不在於温飽的邊緣,他們值得知義多一點。

最近在書店看到這本舊書《洋相》,才發現這書已出版28年,難得的是早兩年才推現在的插畫版。正所謂「禮多人不怪」,本地說禮儀的書不多,這本蕭芳芳的作品肯定是必修課。縱然家裏已有一本舊版,還是乖乖掏了腰包把插畫版買下來。

 

從小到大,我父母也很重視教導禮儀:吃飯習慣、待人接物、衣著談吐⋯⋯要的不是彰顯身份,而是要舉止得宜,況且我們都只是尋常百姓。當中,特別嚴厲的是餐桌上的舉止— 吃飯前先叫人、細嚼慢嚥、合嘴慢嚼、筷子餐匙不含嘴裏、夾餸不能飛象過河、雙手都要在桌上、手不托腮等等⋯⋯;進一步的,還要主動為別人添茶、請客人先起筷。小時候,總覺得這些禮儀好煩,想家人幫忙夾餸,總是要把「請」、「哥哥」、「可不可以」、「幫我」、「夾(餸)」呀?重覆連成句子、缺一不可。長大後才發現,這些成長點滴和交友很可貴。從來吃飯都是一種外交,不管是東西方禮儀,都是雙方加深認識的首要場地。

「洋相」中提及的是西方禮儀,絕對沒有不合時宜。雖說西方比較開放、率性較為隨意,但說到禮儀,早就植根於生活中,是一種日常和常識。從西方這套完整的用餐禮儀開始,套用在中餐,只有過之而無不及。雖說是洋相,卻不代表祟洋;反之,不懂的就會「大出洋相」。

這本插畫版,是入門教導孩子餐桌禮儀的恩物,內容由淺入深,例如:不同的三角形麵包的吃法,書中以插圖形式表達,那種吃法較美觀合宜一目了然。又有餐巾的摺法和坐姿的插畫演繹,更容易解釋何謂禮儀。

相隔20多年,還要再版加插圖,其需求和市場價值可想而知。潮流會過時,禮貌卻永遠都合時宜。這既然是家教之一,就要好好重視從家開始。為避免孩子們大出洋相,我也要與孩子加緊共讀,學好餐桌禮儀。

日月媽媽 Mama Day&Night

9.17.2018

到底怎樣才算是為孩子著想?

為人父母,除了供書教學,還要培育人格和滋養他們的成長,這些工作深藏著智慧,要做得好,一點也不簡單。

最近與好友相聚,談天說地,當中不乏養育孩子的分享點滴。友人娓娓道來她與孩子們的故事,大概是家中長女聰明求知熱切,幼子卻稚氣非常像不太懂事,於是家中上下各人從小熱心幫忙幼子擋駕,以不逼迫的方式處理各項事情,免於幼子費神動腦筋;但這卻原來在無形中窒礙了幼子運用思考,形成一種思考上的倚賴,讓所有人誤以為他天資不聰敏對學習不敏感的看法,經專人指點和一輪費盡心神的心態和行為調整後,才能重新啓發幼子的思考,終見孩子在六歲前後一夜成長,重新起飛。

這事其實很貼身,主角可以換作是我和我的孩子,令我重新思考培育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怎樣才算是協助孩子成長的最好方法?徹夜反思:我又有沒有犯上同樣的誤解?

這一代的父母,一般都有幸在較穩定的社況下成長,接觸知識和接受教育的機會較多,加上網絡迅速發展,資訊一下子爆炸,親子理念的百家學說共冶一爐,各有各道理,到底那一種才是真理?

孩子小的時候,我很沉醉於有關蒙特梳理的說法,很喜歡當中以真人真事和生活體驗來給予孩子掌握不同概念的說法,又要讓孩子走在前面,大人走在後面作觀察和扶持的理念。至今,我也比較傾向奉行這套。其他的學說,有的主張不要插手孩子的事,孩子事孩子了;有的以大自然作前題,野孩子的方式學取求生技能中成長。孩子大一點,大家在說教育應怎樣怎樣,有人主張玩樂就是學習,有人相信不強迫就能愉快學習,有人相信要有框架地學習才能助學童成長,因此活動教學、森林教學、玩樂教學、傳統教學百花齊放;看得多,聽得多,愈發現其實那一家的親子學說都有它的道理,學懂怎樣配對孩子應用才是王道。

孩子的性格和資質如何,有時即使是最貼身的父母也不能單憑肉眼觀察可以掌握。原來,觀察不限於孩子的本身,就連家庭結構,各人在家中的行為我們也應好好審視。當我們以為很了解孩子,以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方法來保護和協助他們成長,怎料到頭來才發現自己一路在限制孩子的發展,好心做壞事,多傷心。有時候,自己身處其中太難發現問題所在,求助專業實有莫大幫助,但當然解鈴還須繫鈴人,家中各人的調整配合才能扭轉局面,有助孩子重回正軌成長。作為家長,這個發現的過程很痛心,但卻十分寶貴。

相信友人的孩子有天回看這一章,也得好好感謝父母的發現,使他人生中有了這一個強而有勁的轉捩點。

為人父母真不簡單,生怕拔苗助長,又怕過份保護。當中還有很多的學問要邊走邊學。

父母們,一起努力吧!

日月媽媽 Mama Day&Night

7.17.2018

一個Lego迷的夢想成真

暑假到,最好是發發夢。去年的暑假我兒正值升小,沒什麼暑期作業,也沒有很多暑期活動,他的dream starter project就在無心插柳下促成了。從喜歡 Lego Batman 故事到寫書,畫插畫,到今天收到 Lego總部的回應,興奮不已,成就了人生中第一個dream come true!

曾經看過這些故事發生在外國的孩子身上,原來,可以這麼近,就在我家,也可在你家。夢想,不再遠!

分享一下這個dream starter的經歷:

我兒昱自4歲看過一套Lego Batman movie後,就深深著了迷,從 Batman Lego, Lego Batman 書,T恤到YouTube Cartoon,DVD 一概都想要。當中書的情節更成為他玩Lego角色的藍本,看在眼內很有趣,每天也有著不一樣的故事發展。有一天,這個小小Lego Batman movie 迷跟我說他想寫故事書,我當然拍手贊成,我就給他一些白紙,著他用暑假去完成這個故事。要嚒不寫, 一寫兩星期便作罷,還是有情節有戲的。看著這本白字書只有密麻麻的文字,有點寡,明知昱不太喜愛畫畫,卻鼓勵他加上插畫,並告訴他如他能把故事添上插畫,我們把作品寄給Lego 公司讓他們欣賞,雖說明不一定會得到回應,答應他起碼一定會寄出。他頓時瞪著眼睛,有如被點了燈,精神抖擻起來。直到暑假尾聲還斷續地畫著,終於在2017年9月初插畫好了,添上書名,這本名為 Because We're a Good Guys首稿完成。以6歲之齡,可以寫出這樣一本14頁的故事書,有緊張有幽默,還要每頁添上插畫,我真心欣賞!

 

書寫好了,只要求他改了其中一些錯字,句式也不改,然後是我一直躊躇著下一步要怎樣做。要改文法嗎?要把字再寫靚一點嗎?要排版嗎?由於我對這本鉛筆起的手稿珍而重之,又不想把這本真跡寄出便一去不返,將鉛筆字翻印又看不清,思前想後,每日放在手袋中仍不願寄出。偶爾昱來問一下寄出未,我又動一動。終於,我把每頁用手機翻拍成相片,把相片晒出來才能清楚看見,然後又想了良久是否以這版本寄出?還是有更好的方案?拖了又拖,聖誔已過新年將至,昱再三追問我書寄出了沒,我十分慚愧。遂跟昱商量一下要怎樣把這書準備得完滿一點才寄出。

由於這是個隨走隨想的dream project,我們決定由昱寫一封信給Lego總公司的CEO介紹他的書。我教他簡單書信格寫,引導他在書信中解釋為何寫這書云云。其後,家中的事讓我們把這事又閣下了。待昱的信成了,已是2018年4月的事。後來,加了我寫給CEO的信,道明來意和昱的心願,期望他們能給一點回應以示鼓勵。書,終於在 5月尾寄往丹麥了!

 

昱知道書終於寄出後,表現得很雀躍,起初每隔一星期問一次有沒有Lego的回信,後來隔兩星期問,但還是沒有,昱顯得有點失落。我只好強調初衷,明知未必會有回應,但我們做了就好了,如有回應就已是驚喜吧!等了等,昱已沒有再問。直至7月份收到一份未能派遞的掛號包裹郵咭。心暗喜,是否真的是Lego回覆呢?上週五去領取這份包裹,當郵差叔叔拿出來之際,看到包裹上的Lego人和Lego標誌,我心中已在尖叫,期盼著回家與昱一起經歷這份驚喜。

我告訴昱我收到一份不知那裡來的郵件,著他幫忙拆開。他看見郵件來自新加坡,又看見Lego人在封面便猜說是親人寄來的禮物,但我說沒理由用這個信封,又用我這個英文名字云云,一邊拆一邊猜,終於猜到--是因為我的書嗎?臉上那種喜悅和興奮,看在眼內已讓我喜孜孜。郵件裡附有兩封信,一封給我,一封給昱,還有兩份小禮物,都是他那書中有關的人物和場景。這個Batman Lego迷,事有湊巧,那天也穿上了Batman Lego Tee在拆禮物,情景相當有趣!信中所言,並不是侃侃而談,而是說出了他們一個團隊看過故事後的反應和回應!重要的訊息,不在乎於那份小禮物或那封信,而是這份心思和回應的行動,說明了Dream Will Really Come True!

  

回顧與展望

回顧這件事,昱的得著還不只這樣,我看見他當初努力地完成插畫,感受到畫畫與文字相輔相承的力量,想做得更好,把字寫清楚一點,又主動投報學校的課外活動’插畫班’,為的是要把日後寫的書的內容表達得更好!由明明不喜歡畫畫,變成愛上插畫,那是多美妙的事。

 

收到Lego回應前,昱對於今年暑假的寫作計劃不太起勁;收到回應後,立刻把第二本書的題目也想好,努力地籌劃著,並主動向身邊的人分享。

收到包裹的那天,正好也是學校派成績表,還收到獎學金,我當然開心,但完全掩不過我對這份Lego驚喜的雀躍 ,於昱亦言。

有什麼比夢想成真更叫人興奮?這肯定是昱的一大人生歷程碑!這是我見過眼裡最有自信的我兒!

十二萬分感謝Lego成就了這個夢!

請支持⋯

昱很與你想分享這事和這書,可以請你在日月媽媽Facebook 頁留言鼓勵一下昱,分享這個post,讓大家有夢想成真的動力嗎?

如能收集到超過50個留言,我們會將繪本付印並找個方式送給你。期待你的留言和鼓勵!

 

日月媽媽 Mama Day&Night

5.15.2018

[日月媽媽]生死教育

這陣子,經歷著失去至親的痛,對於我這樣一個樂觀常笑的人來說,霎時間實在笑不出來。當我努力擠出笑容在拍照時,給朋友一下失心問了一句:為什麼不開心?我才知道原來我只是皮笑但肉不笑,熟人一眼便看穿了。畢竟,失去一大塊骨頭,摸著還痛的時候,很難真心去笑。

六星期過去,送別的儀式完成了,稍作輕鬆了一點。這段期間,面對著自己的孩子,有些非常難堪的時刻,特別是他們無心問著傷心事,那種「么心么肺」難免痛在心裡口難開。對於孩子來說,這是重要的人生一課,學懂面對生離死別是畢生的功課,從正面一點想,這就是讓他們學習在人生中面對悲傷面對離別面對痛苦的教育,學得正面,畢生受用。

面對孩子的一百問
是否讓孩子面對親人彌留時刻和送別儀式,因各家庭情況和許可的安排而定。出席了這些場合,孩子必然有很多不明白。由於親人臨終的時候,我兩個孩子也在旁,免不了要面對孩子一百問。這段期間,孩子在家玩一鞠躬二鞠躬家屬謝禮已是等閒事,連玩醫生遊戲、自組的故事也自然地常提及生與死,見慣不怪,只在概念有異樣時予以糾正。面對孩子的每一問,其實我心也紥一紥,無論喜歡與否也得揪著心好好地回應。

問:係咪每日都有人出世,每日都有人死?
答:係呀!世界咁大,每一分每一秒在世界不同地方都有BB出世也有人死亡,生與死係每個生命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事。

問:明明之前都識得郁架,點解跟住就唔識郁嘅?
答:解釋病況,失去心跳,身體停止運作,然後死亡。

問:點解有人90幾歲100幾歲先死,但係有啲又70幾歲就死嘅?
答:因應人的身體健康狀況,也有人因為突發生病或意外,都可能未老就會死。

問:我們可否去送別婆婆?
答:可以!想好似當日爸爸媽媽去送別你們太婆咁,係咪?

問:(車子經過紅磡殯儀館附近)我們是否要送這些白色花花給婆婆送別呀?
答:係呀。你又知嘅?白色花牌係送比死咗嘅親人,顏色沒那麼多顏色。
(先人用道教儀式,家人避吃牛,會燒衣,會摺元寶,會行三鞠躬禮,會披麻戴孝)

問:點解我們不可吃牛?
答:因為不同人有不同信仰,有人信基督教,有人信其他,咁婆婆信嘅宗教係覺得牛牛好好,會幫人,所以我地尊重婆婆都在這段期間不吃牛肉

問:現在我們要燒衣給婆婆,那七月十四又要燒嗎?
答:這個觀察很好,現在和七月十四的燒衣有點不同,現在燒的是專給婆婆的;七月十四是給街上面沒有親人拜祭的鬼魂,就好像電影CoCo裡面所講那些沒人記念的先人不能過橋的那些。

問:我們還會見到婆婆嗎?好像電影Moanna裡面咁樣呀?
答:那是電影,跟真實會不一樣,對於死後的世界我也不清楚不認識,或許婆婆會好像Moanna婆婆一樣在我們身邊,但我們不一定會見到,可能發夢會見到啦。

問:婆婆係咪會上天堂?會見到天父?
答:可能啦!基督教係話好人冇做壞事就上天堂,咁婆婆是好人嗎?
(在街上熟朋友和其母,著孩子叫婆婆)
孩子說:但係婆婆死咗啦喎
下刪數十條⋯⋯

為自己多點留白的空間
對於我這種working parents來說,不要提工作空間中的私人空間,即使在家中也難以擁有完全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,但總得要抽出一點工餘時間來發發呆,看看海,放空什麼都不幹,任由思緒飄揚。這當然得有另一半的配合。對於全職爸媽而言,更有必要享有這種留白的空間。
在這種留白的空間裡,思想不用太清晰,想流淚便流淚,不用管是為什麼,讓情緒盡情地跑出來,容許自己有點傻有點異於平常。聽聽歌,看看戲,翻翻書,或許能把面對孩子和工作不得已壓抑下去的情緒釋放出來,容許自己悲傷,也容許將悲傷放下。
城市中的私人空間也真的少了,試過在商場乘坐電梯的瞬間淚流滿面,或在巴士上突然flash back一些片段便唏哩嘩啦的流下眼淚,也試過在海旁任由淚珠亂跑,全然不理別人的目光,但有時也會遇著陌生人太熱心讓我不知所措。那次海旁站我旁的大叔或許怕我有機會跳海,又遞紙巾又跟著我尾離開,反而嚇呆我。其實,只要沒見明顯輕生跡象如放下東西除鞋,沒有癡呆,流流淚便讓別人靜靜的好了。
當然,另一半的膊頭、問候和聆聽是不能缺的。但找個願意聆聽的朋友傾訴或一起發發呆也是很需要的。狀況許可的話,來一趟親密友人的旅行,清空心靈,做回一些「做女」時候的事,可會更治癒。

有些事有些歌有些書有些電影讓自己和教孩子面對也有點治癒作用,借此分享一下。

一些關於生死的書
給孩子看的繪本:
《奶奶只是想睡覺》出版社:台灣東方-這是兒子在圖書館刻意挑的,讓我更明白書中孩子以第一身說明當大人以為小孩不明白時,其實孩子什麼都知道

《謝謝你來當我的寶貝》出版社:大好書屋 - 這說好了孩子和媽媽的生命是如何連結上,也說好了互相尊重和感謝

《Great Grand Mother Mouse》by Montessori Korea -這故事提及家族長輩如何照顧後代,後人又如何感謝和記念長輩

(即將出版-期待中)《最後的告別》出版社:綠腳丫
給大人看的書:
《天長地久 -給美君的信》龍應台

一些關於生死的電影
給孩子看的:
《玩轉極樂園》(CoCo)-關於死後世界和在生人般已先人的連繫
《魔海奇緣》(Moanna)-關於與親人死別和靈魂
給大人看的:
《與神同行》-講述死後審判,檢視生命中每一環節的得失和親人的關係,頗有驚剔性

一些關於生死/ 很有正面力量的歌
Ed Sheeren - Photograph
Travis- Flowers In The Window
Travis- Love Will Come Through
Coldplay - Viva La Vida
Mariah Carey - Hero
王馨平- 生命有價
容祖兒- 世上只有
容祖兒- See Me Fly 我的驕傲
陳奕迅- 單車
李克勤- 紅日

不管是面對生死,還是人生中的高高低低,靜靜的看本書看部電影聽聽歌看看海看看風景與人聊聊天,也可以很治癒。學懂這一課,就能增強自身和孩子的抗逆力。

日月媽媽 Mama Day&Night

3.22.2018

手足的意義

看著病榻上的媽,我無法想像獨生子女如何面對和照顧病患雙親,幸好我有兩個比我年長很多的哥哥。

十隻手指有長短,我和兩個哥哥,無論樣貎身型性格都各有異,各有所長,也各有所好。在照顧父母這件事上,我們卻因應各人的性格來個完美分工:從小愛車的大哥管接管送,愛埋首在家的二哥負責家中照料,外向社交的我則負責和各方的溝通。完美分工並不代表沒有拗撬,能互相協調,互相緊扣,總會和好的,大概就是手足這回事。

生一個定兩個是很多人的疑問,於我組織的這個家來說,早有定論-除非不生育,否則一定要有多於一個孩子,皆因外子和我兩邊家庭就只有我們這對會生孩子。如果只生一個,一定成為萬人之寵,不寵壞才怪;長大在一個沒有堂兄弟姊妹和表兄姊妹的家中,叫他如何學會家族家人這回事?當父母叔伯姨舅都年老了,這粒獨子的壓力之大不可想像。只有讓他有了親兄弟姊妹,才不致那麼孤寡。

日,我給你月是要讓你明白相親相愛的意義;月,我給你日就是要讓你學會扶持和協調,而你們就是爸媽的日月,家族的日月,為我們時刻照亮。

這段照顧病母的日子,我要專注地做回一個女兒,做回哥哥的妹妹,把日月媽媽的身份暫時閣下在自己的家,也讓我好好審視自己在不同角色上的表現。分身不下,另一半的實質支援和朋友們的心靈支持十分重要,也叫我感動。從小到大,我是家中最好玩的娃,被疼被愛。媽媽是個傳統女性,完成了傳統責任生下兩個兒子,十年後再以當時患上胃病的身軀博一個女,為的是有個能陪伴左右的孩子。爸媽教導有方,兒女都克盡孝義,盡力照顧。在媽媽患病的此時此刻,我深深感受到兄弟姊妹互相扶持的可貴。

但願這種身教,也教日和月學會懂得和珍惜彼此。

日月媽媽 Mama Day&Night